【行业聚焦】 中药材价格:“狂飙”之后终回落
中药材,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药材的市场
中药材,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药材的市场需求也呈现出旺盛的态势。中药材的价格也受到关注。
从今年6月份开始,中药材一反常态,出现“淡季不淡”现象,不少品种纷纷大涨。不过,进入三季度,原本属于旺季的中药材市场价格已出现下滑的趋势。
中药材市场价格的下滑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当前中药材价格调整的原因主要包括:
1. 主力品种产新上市:2023年是中药材的丰收年,多数品种的产量都有所增加,尤其是一些主力品种都有大量的新货上市,供需关系变化,导致市场供应量增加,价格下降。
2.药厂采购需求减缓。由于前期中药材价格过高,药企一般会放缓采购节奏,不会做高库存,等待价格回落时候再采购。此外,由于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民众对防疫用药的需求从原来的盲目囤货到理性消费,药企的销售压力也有所减轻,对中药材的采购需求也相应减少。
3. 资本炒作退潮。在前期中药材价格上涨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是由于资本的炒作造成的,一些中间商和投机者通过囤积、操纵、传播信息等手段,推高中药材的价格,从中牟利。然而,随着市场的理性回归,资本的炒作也难以为继,一些中间商和投机者开始出货,导致中药材价格下跌。
4. 此外,集采也在促使药企销售价格下调,售价下调必然会面临成本管控,最终倒逼中药材价格下降。
总的来说,中药材市场价格的波动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供需、气候、季节等因素。因此,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安排采购计划。
中药材市场价格下跌,对中药材的种植、流通、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如下:
1. 对中药材种植者的影响。中药材价格下跌,会直接影响中药材种植者的收入,一些种植者可能会面临亏损的风险,甚至可能会放弃种植中药材,转向其他作物。这会对中药材的种植规模和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也会影响中药材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对中药材流通者的影响。中药材价格下跌,会影响中药材流通者的利润,一些流通者可能会降低进货量,或者选择更有利润的品种,或者通过降低质量、掺杂、造假等手段来提高利润。这会对中药材的流通效率和质量安全造成威胁,也会影响中药材的市场信誉和消费者的信心。
3. 对中药材加工者的影响。中药材价格下跌,对中药材加工者来说,既有利也有弊。一方面,中药材价格下跌,会降低中药材加工者的成本,提高中药材加工者的利润空间,也有利于中药材加工者的库存管理和资金周转。
4. 对中药材消费者的影响。中药材价格下跌,对中药材消费者来说,也是有利有弊的。
一方面,中药材价格下跌,会降低中药材消费者的购买成本,提高中药材消费者的购买力,也有利于中药材消费者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
另一方面,中药材价格下跌,也会影响中药材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可能会让中药材消费者对中药材的质量和效果产生怀疑,也可能会影响中药材消费者的用药安全和效果。
最重要的是维持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平衡。
1. 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对中药材市场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价格变化趋势。通过建立预警机制,可以提前预测市场价格波动,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引导。
2. 加强行业监管:政府应加强对中药材行业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防止恶意炒作和价格垄断。同时,应加强对中药材质量的监管,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
3. 推动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通过推广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维持市场供需相对平衡,从而稳定中药材价格。此外,可以通过开展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
4. 建立储备制度:政府可以建立中药材储备制度,适时收储、放储,调控市场价格,以保障中药原料平衡供应,平抑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同时,可以设立专项风险基金,用于支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和应对市场风险。
5. 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工作,让消费者了解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和鉴别方法。通过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中药材价格。
总之,在国家价格监管以及带量采购下,中药材降价或是大势所趋。在政策的引导下,中医药产业要积极迎接挑战,通过创新和调整,保持良性发展。中药材的管理和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加强中药材的质量标准、质量检测、质量追溯等方面的工作,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安全和市场秩序,维护中药材的市场信誉和消费者的信心。
文章部分摘编自《极目新闻》
视频部分摘编自《央视财经》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