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印发《林草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南》,指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坚决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利用林草资源,充分发挥其生境优势,以中药材生态培育为核心,建设林草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和种植基地,推进药材生产加工及储藏物流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林草中药材产业体系,形成林间、林下、草地产药,以药养林养草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新冠肺炎中中医药的运用以及中国居民的医疗观念的改变,推动中医药向前发展并焕发新的生机。
1. 政策环境的改善
近年来,国家对中药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药注册审批全流程改革,助力中药传承创新。此外,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政策法规,为中药材种植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2. 技术进步的推动
随着中药材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同时,中药材种植的智能化和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3. 市场需求扩大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药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中药的疗效得到了广泛认可,对中药材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同时,随着中药新药研发路径的拓宽,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创新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拉动了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
1. 产地规划
《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于2018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印发,在充分参考我国道地药材专著与文献调研基础上,对150余种道地药材进行了7大道地药材产区分布规划,分别位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对我国道地药材实际生产指明了方向;预计到2025年,全国建成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总面积 2500万亩(1亩≈666.67 m2)以上。
2. 种植模式
按照传统、现代及新兴理念可以将中药材种植模式划分为3类。
2.1基于作物布局的传统中药材种植模式,包括单一种植模式,如单作和连作,还包括多样性种植模式,如混作、间作、套作和轮作,其中间作包括林药间作、农药间作、果药间作和药药间作4种。
2.2基于现代化技术(人工干预程度)的中药材种植模式,包括无土栽培、露地栽培、设施栽培、仿野生和半野生栽培以及野生抚育。
2.3基于新兴理念的中药材种植模式,包括规范化种植模式、绿色种植模式、有机种植模式、生态 种植模式、定向培育模式等。
3.种子种苗
我国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试验研究处于农业成熟技术基础上的系统摸索阶段,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逐渐形成,目前种子种苗繁育多采用传统育苗方法,设施育苗与无土育苗也有少量应用。
4.种植技术
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中药材种植技术方面还存在盲目引种驯化、种子种苗问题突出、科学化种植技术缺乏等问题。
随着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几年中药材种植产业将呈现以下趋势:
1. 规模化种植将成为主流
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和人工成本的上涨,中药材种植的规模化将成为主流。同时,国家也将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中药材种植的规模化发展。
2. 智能化和机械化将成为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和机械化将成为中药材种植的趋势。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机械设备,可以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3. 模式生态化
加大宣传教育,促进中药材种植生态化,欠发达地区应用林下种植、拟境栽培、野生抚育等生态种 植模式,在森林,草原,宜林荒山、荒地、荒滩,退耕还林地等区域开展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成为中药 材生产的核心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4. 运营品牌化
品牌化对于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是解决目前我国中药材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题的重 要抓手。在目前全球经济竞争白热化、行业快速更迭的背景下,企业应加强道地药材生态农业品牌的培 育并做大做强,充分参考大农业种业的发展经验,打造“品种布局道地化、种子种苗生产专业化、田间 管理标准化、种植模式生态化、采收加工机械化”的品牌中药材种植业。
5. 产业多元化
探索中药材+旅游、中药材+养生体验、中药材+种植园游、中药材+文化科普、中药材+购物等多种 经营模式,拓宽中药材种植领域,把中药材种植、药材科普、旅游度假、养生保健、中医体验、中医保健产品开发、中医文化宣传等融为一体,将中药材种植模式多元化发展。
1.种源繁杂,良种少
目前,各企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所需种子种苗基本处于自繁自用状况,市售种子种苗大多数缺乏严格审核,种不对种的情况时有发生,至今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协同体系还未形成,其结果难免会造成中药材品种、品质与药效差异。
2.规模化和标准化种植基地不足
现阶段,我国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建设已经逐步规范化,发展出了一批中药材规模化和标准化种植基地,但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2.1合作与管理比较松散。一些中药材种植企业或合作社与药农之间的合作流于形式,管理松散,形成的一系列规程只是体现在文字上,并无实施,药农种植中药材能否盈利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市场的调节,导致其收入不稳定,无法实现利益的共享与风险的共同承担。
2.2种植规模小且分散。由于土地地域限制,种植较为分散,难以达到统一管理的标准。
2.3是中药材基地科研投入及创新不足。中药种植基地建设对于土壤、选育、田间管理及采收等方面均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 中药材基地科研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及创新发展模式落后,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的流程管理工作难以贯彻落实。
3.地区差异化定位和重点品种选择不够精准
由于地区差异及个人、集体组织管理水平差异,在品种细化及选择上存在局限,各地中药材生产和布局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盲目引种和扩充产区,非道地产区生产道地药材现象层出不穷。道地药材生产布局、细化方案、品种引导及宣传工作等方面还存在不同地区差异化定位和品种选择不够精准的问题。
4.中药材种植与销售供给机制缺乏
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存在重规模求速度、田间管理较为粗放的现象,且普遍存在供需信息交流不畅、 供需错位问题,导致跟风种植现象严重,价格起伏幅度过大,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权威统一的信息发布渠道和长期的利益供给机制。
5.中药材种植机械化水平亟待提高
我国山地、林下药材发展迅速,生产面积超过中药材生产面积的60%。然而,山地药材机械严重缺乏、很多机械都属于空白,致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效率低下。
作为四川省属国有药企,依托四川中药材资源大省的优势,以规范化、有序化、品质化的标准,探索引领打造中药材产业化种植的新模式。着力解决当前中药材种植产业面临的痛难点,重点切入原药材前端市场溯源体系,确保种源、生长环境、加工、存储、销售流通各环节逐一可追溯,提升行业整体运作标准和质量安全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