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聚焦】考古成果在文物出土地首次展出:“天回医简”与药用植物科普展举办!

浏览: 作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文章 时间:2024-05-21 分类:行业聚焦
近日,“竹续文明:天回医简与药用植物科普展”在四川省成都市植物园开幕。该展览是“天回医简”相关考古成果在文物出土地天回镇的首次展出,以跨考古学、中医药学、植物学三个学科的视觉和维度,呈现“天回医简”相关考古成果,展示其中记载的药用植物。


2012年,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汉墓3号墓出土900余支竹制医简,内容涉及经脉、脏腑、腧穴等内容,更有沿用至今的多个古代方药。这批珍贵的竹简被命名为“天回医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经过十多年的修复、还原、研究,目前已整理出2万余字内容,还原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经脉》《疗马书》等8部医书。



“天回医简”首次系统论述了中医脉诊原理,开创了望闻问切、辨病论治之先河。医简还详细记载了养生之道,强调预防为主、调和阴阳、顺应自然的健康观念。在治病方面,医简提供了丰富的方剂与针灸疗法,体现了古代医学的实用性与创新性。


“天回医简”在古代医药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内容最丰富、最能系统反映秦汉时期医学面貌的出土医学文献。医简的出土与整理出版,为我们揭示了古代医学的真实面貌,填补了医药史的空白。同时,医简中的医学理念与方法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天回医简”仍具有重要意义和启示。它提醒我们重视传统医学的智慧,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宝贵财富。同时,医简中的医学理念与方法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有助于推动医学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竹续文明:天回医简与药用植物科普展


近日,“竹续文明:天回医简与药用植物科普展”在四川省成都市植物园开幕。该展览是“天回医简”相关考古成果在文物出土地天回镇的首次展出,以跨考古学、中医药学、植物学三个学科的视觉和维度,呈现“天回医简”相关考古成果,展示其中记载的药用植物。



本次展览共分为“序厅”“片羽重现”“抽丝剥简”“药香永恒”“结语”5个单元,展出经穴漆人(仿制品)、漆耳杯(仿制品)、擂钵(仿制品)、彩绘织工木俑(仿制品)、天回医简还原参考图、老官山汉墓3号墓模型等,以及100余种药材、20种活体药用植物、相关书籍及影像资料,使用沉浸式、代入式、互动式的表现手法从考古发现、保护和研究过程、医简主人猜想、“天回医简”的价值、中医药早期发展历史、药用植物溯源等方面多维度地展示“天回医简”和其中所记载的药用植物魅力。展览期间还开展了中医养身功法教学、中医义诊、中医药适宜技术体验等活动。



据介绍,本次展览致力于从科普路径来扩大“天回医简”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知晓度。展览严谨、系统地呈现中医药早期发展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近现代中医药取得的成就,为公众打开一扇科学认知中医药的学习窗口,为中医药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厚植文化土壤。有利于推动成都市中医药融合创新发展,共同塑造公园城市中医药健康养生“天府品牌”,挖掘以“天回医简”为代表的天府中医药文化价值,打造成都中医药特色文化IP。


展览由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成都市卫生健康委(成都市中医管理局)、成都市金牛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共同主办,成都市植物园、市中草药研究所以及成都市金牛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共同承办。


文章部分内容摘编自《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